多年以前,一组生动有趣的信息图 “What is Ph.D?” 在网上流传开了。
这组信息图是由美国犹他大学的 Matt 教授创作的,用来向他的研究生介绍什么是博士,以及如何做好博士阶段的心理准备等。从图中可以看出,求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和建立“根据地”的过程,如同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发现新大陆的探险旅程。
注:本文的内容与 “What is Ph.D?” 系列信息图密切相关,建议扫码观看。
多年以前,一组生动有趣的信息图 “What is Ph.D?” 在网上流传开了。
这组信息图是由美国犹他大学的 Matt 教授创作的,用来向他的研究生介绍什么是博士,以及如何做好博士阶段的心理准备等。从图中可以看出,求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和建立“根据地”的过程,如同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发现新大陆的探险旅程。
注:本文的内容与 “What is Ph.D?” 系列信息图密切相关,建议扫码观看。
近期有一点空闲时间,结合 Roam Research 官方帮助文档总结了一份 Roam 的键盘快捷键列表,并做了一些介绍说明,供 Roam 的爱好者们参考。(表格之后的大纲内容与表格中的内容相同,但表格更适合横屏阅读,大纲更适合竖屏阅读)
快捷键类型 | 快捷键名称 | 对应按键 | 快捷键说明 |
---|---|---|---|
触发器类快捷键 | 常用命令自动列举 (Slash Autocomplete) |
/ |
按下快捷键后,自动生成一个下拉列表,从中选择需要的命令即可。 |
触发器类快捷键 | 现有页面自动列举 (Page Reference Autocomplete) |
[[]] |
按下快捷键后,弹出一个输入框,输入一部分关键词,将会自动列举包含该关键词的页面标题列表。从中选择需要的页面标题,将会自动生成指向该页面的超链接。 |
触发器类快捷键 | 引用内容块自动列举 (Block Reference Autocomplete) |
(()) |
按下快捷键后,弹出一个输入框,输入一部分关键词,将会自动列举包含该关键词的页面标题列表。从中选择需要的页面标题,将会自动生成对该页面的引用内容块。 |
重要常用快捷键 列表操作 |
内容块增加缩进 | Tab |
按下快捷键后,光标所在内容块的缩进将会增加一级。 |
重要常用快捷键 列表操作 |
内容块减少缩进 | Shift + Tab |
按下快捷键后,光标所在内容块的缩进将会减少一级。 |
重要常用快捷键 列表操作 |
移动内容块的位置 | Alt + Shift + 上/下/左/右方向键 |
按下快捷键后,光标所在内容块将会朝指定方向上移动一格。比如 Alt + Shift + 上方向键,将会把内容块向上移动一格。 |
重要常用快捷键 列表操作 |
创建新内容块 | Enter |
按下快捷键后,光标所在内容块的下方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内容块。 |
重要常用快捷键 列表操作 |
在当前内容块中换行 | Shift + Enter |
按下快捷键后,可以为光标所在内容块的内容换行(而不是创建新的内容块)。 |
重要常用快捷键 列表操作 |
撤销操作 | Ctrl + z |
按下快捷键后,可以撤销上一个操作。 |
重要常用快捷键 列表操作 |
重做操作 | Ctrl + y |
按下快捷键后,可以重新执行刚被撤销的操作。 |
重要常用快捷键 列表操作 |
深入/聚焦/放大(Zoom In) | Alt + 右方向键 |
按下快捷键后,可以把光标所在内容块的地位提升为顶部位置。 |
重要常用快捷键 列表操作 |
浅出/反聚焦/缩小(Zoom Out) | Alt + 左方向键 |
按下快捷键后,可以把光标所在内容块的地位降低,从顶部位置降低到次顶部位置,或由次顶部位置降低到次次顶部位置,以此类推。 |
重要常用快捷键 列表操作 |
打开链接 | Ctrl + o |
按下快捷键后,可以把光标所在的链接打开,相当于鼠标左键点击。如果当前位置没有链接,则等同于把当前内容块的地位提升为顶部位置。 |
重要常用快捷键 列表操作 |
在侧边栏中打开链接 | Ctrl + Shift + o |
按下快捷键后,可以把光标所的链接在侧边栏中打开。如果当前位置没有链接,则等同于把当前内容块在侧边栏中显示。 |
重要常用快捷键 列表操作 |
大纲列表展开 | Ctrl + 下方向键 |
按下快捷键后,可以把光标所在内容块的次级内容块从折叠隐藏状态变为展开状态。 |
重要常用快捷键 列表操作 |
大纲列表折叠 | Ctrl + 上方向键 |
按下快捷键后,可以把光标所在内容块的次级内容块从展开状态变为折叠隐藏状态。 |
重要常用快捷键 列表操作 |
向上选中 | Shift + 上方向键 |
按下快捷键后,将选中光标所在位置左侧内容;如果光标左侧没有文字,则整个内容块(及所有已展开的子内容块)都将被添加到选中区域。 |
重要常用快捷键 列表操作 |
向下选中 | Shift + 下方向键 |
按下快捷键后,将选中光标所在位置右侧内容;如果光标左侧没有文字,则整个内容块(及所有已展开的子内容块)都将被添加到选中区域。 |
重要常用快捷键 列表操作 |
全选所有内容块 | Ctrl + Shift + a |
按下快捷键后,将选中当前页面的所有内容块。 |
重要常用快捷键 版本控制 |
添加一个版本 | Ctrl + , |
按下快捷键后,为光标所在内容块添加一个新的版本。 |
重要常用快捷键 版本控制 |
展开所有版本 | Ctrl + . |
按下快捷键后,把光标所在内容块的所有版本展开为独立的内容块,每个版本占据一行。 |
重要常用快捷键 版本控制 |
向右循环显示各个版本 | Ctrl + > 或 Ctrl + Shift + . |
按下快捷键后,将会显示光标所在内容块的后一个版本(如果当前显示版本 3,则按键后显示版本 4;达到最后一个版本时,将跳转回第 1 个版本)。 |
重要常用快捷键 版本控制 |
向左循环显示各个版本 | Ctrl + < 或 Ctrl + Shift + , |
按下快捷键后,将会显示光标所在内容块的前一个版本(如果当前显示版本 3,则按键后显示版本 2;达到第一个版本时,将跳转回到最后一个版本)。 |
重要常用快捷键 通用操作 |
全文搜索 | Ctrl + u |
按下快捷键后,将会跳转到全文搜索输入框。 |
重要常用快捷键 通用操作 |
在侧边栏中打开链接 | Shift + 鼠标左键点击 |
按下快捷键后,可以把光标所在的链接在侧边栏中打开。 |
重要常用快捷键 通用操作 |
上下文菜单 | 鼠标右键点击 |
按下快捷键后,可以弹出当前内容块对应的功能菜单。 |
重要常用快捷键 通用操作 |
跳转到每日笔记 | Alt + d |
按下快捷键后,将会跳转到每日笔记界面(DAILY NOTES) |
重要常用快捷键 文字样式 |
标题级别设置 | Ctrl + Alt + 1,2,3,0 |
按下快捷键后,将会调整光标所在内容块的字型/字号等样式,1、2、3 分别对应一级、二级、三级标题样式,0 对应正文样式。 |
重要常用快捷键 文字样式 |
待办/完成样式设置 | Ctrl + Enter |
按下快捷键后,将会调整光标所在内容块的列表样式,在普通列表项、未完成待办项和已完成待办项之间切换。 |
重要常用快捷键 文字样式 |
内容加粗 | Ctrl + b |
按下快捷键后,将会对当前已选中文本做加粗标记(实际效果:选中文本) |
重要常用快捷键 文字样式 |
内容加斜 | Ctrl + i |
按下快捷键后,将会对当前已选中文本做加斜标记(实际效果:选中文本) |
重要常用快捷键 文字样式 |
添加 HTML 超链接 | Ctrl + k |
按下快捷键后,将会对当前已选中文本添加 HTML 超链接(即 Markdown 标记语法:[[]]选中文本[[]],若圆括号中的地址合法,将会显示为超链接 选中文本 的形式) |
重要常用快捷键 文字样式 |
添加高亮/强调样式 | Ctrl + h |
按下快捷键后,将会对当前已选中文本做加斜标记(实际效果:选中文本) |
重要常用快捷键 Markdown 标记 |
加粗标记 | **选中文本** |
使用此标记后的实际显示效果:选中文本 |
重要常用快捷键 Markdown 标记 |
加斜标记 | __选中文本__ |
使用此标记后的实际显示效果:选中文本 |
重要常用快捷键 Markdown 标记 |
删除标记 | ~~选中文本~~ |
使用此标记后的实际显示效果: |
重要常用快捷键 Markdown 标记 |
高亮/强调标记 | ^^选中文本^^ |
使用此标记后的实际显示效果:选中文本 |
重要常用快捷键 Markdown 标记 |
数学公式标记 | $$E=mc^2$$ |
使用此标记后的实际显示效果: |
重要常用快捷键 Markdown 标记 |
单行程序代码标记 | `Source Code` |
使用此标记后的实际显示效果:Source Code |
重要常用快捷键 Markdown 标记 |
多行程序代码标记 | “` “` |
使用此标记后的实际显示效果(见文档末尾) |
重要常用快捷键 Markdown 标记 |
超链接标记 | [链接文本](https://www.example.com) |
使用此标记后的实际显示效果:链接文本 |
重要常用快捷键 Markdown 标记 |
内嵌图片标记 |  |
使用此标记后的实际显示效果: |
/
[[]]
(())
Tab
Shift + Tab
Alt + Shift + 上/下/左/右方向键
Alt + Shift + 上方向键
,将会把内容块向上移动一格。Enter
Shift + Enter
Ctrl + Z
Ctrl + y
Alt + 右方向键
Alt + 左方向键
Ctrl + o
Ctrl + Shift + o
Ctrl + 下方向键
Ctrl + 上方向键
Shift + 上方向键
Shift + 下方向键
Ctrl + Shift + a
Ctrl + 句号
Ctrl + >
或 Ctrl + Shift + 逗号
Ctrl + <
或 Ctrl + Shift + 句号
Ctrl + u
Shift + 鼠标左键点击
鼠标右键点击
Alt + d
Ctrl + Alt + 1,2,3,0
Ctrl + Enter
Ctrl + b
Ctrl + i
Ctrl + k
[选中文本]()
,若圆括号中的地址合法,将会显示为超链接 选中文本 的形式)Ctrl + h
**选中文本**
__选中文本__
~~选中文本~~
^^选中文本^^
$$E = mc^2$$
`代码片段`
代码片段
多行
代码
[链接文本](https://www.example.com)

影迷朋友们,你们好!
博主是一位来自天津的教育软件从业者,对教育话题和电影艺术都很感兴趣。
最近受朋友邀请,以拼团点映的方式观赏了一部相对小众的纪录片电影《零零后》,看完后感觉深受触动,果断决定发起下一场点映,希望更多关心孩子教育的影迷朋友们能够欣赏到这部影片,并通过这部电影建立连接。
这部纪录片电影是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历时 12 年,跟踪十多位孩子的成长过程,逐步积累素材,最终精心选取人物和生活片段制作而成的,全片共 89 分钟。
《零零后》电影于2019年9月上映。电影上映前已经将部分孩子的经历编排制作为五集纪录片“零零后”在央视播出,但这两个作品是不同的。根据张同道导演的介绍,《零零后》电影专门选取了这十多位孩子中两位个性最为鲜明有力的孩子,女孩柔柔,男孩池亦洋,从 5 岁上幼儿园一直跟拍到 17 岁上高中。无论是当柔柔去留学,还是池亦洋上特训队,摄制组的镜头都在默默跟随,提供一个超然的旁观者视角。
个人觉得这类纪录片及其拍摄视角很难得,因为孩子们的教育是一个非常个人化,非常因人而异,也会因家庭/学校和成长环境而异的历程,只有身临其境地观察,才能体会到尊重个性又不溺爱的成长教育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而纪录片中两位孩子的经历也的确发人深思,不妨用池亦洋自己的话来概括:“正确的道路上总是充满荆棘。”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想到一个问题:连续跟拍孩子 12 年的生活经历,这个拍摄计划本身会不会有些刻意?这个疑问有其合理性,张同道导演在谈及创作心路时曾经说明过自己的拍摄动机:一开始只是想拍一部幼儿园时期的儿童纪录片。拍完后,很好奇这些孩子们到了小学会有什么故事,于是就这样继续拍了他们的小学时代、中学时代,一直跟拍到高中。(令博主深感幸运的是参与拍摄的家庭很配合,这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部《零零后》电影)
另一个受影迷关注的问题是,电影中的两位孩子都来自北京,家庭条件和文化氛围也相对良好,用这两位孩子来呈现“零零后”的成长经历和生活风貌,会不会有些以偏概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在此不吹不黑,博主只想站在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说,这是一部很认真的作品。通过它,博主接触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观察视角,获得了一次头脑激荡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在博主向别人推荐这部影片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与一些同道中人建立了思想和心灵的连接,还得到更多同主题的优秀作品推荐。
面对疑问,张同道导演也给出了自己回答: “没有谁能够代表一代人,但每个人都蕴含着一代人的 DNA,他们遭遇的成长问题是相似的”… 他说,“大家提问是社会学角度,我不是社会学家,我好奇的是一个生命的成长轨迹以及背后的力量。”
上面主要介绍了博主自己的观影感受。那么,除了博主之外的其他观众朋友们都产生了怎样的观影感受呢?博主记得当时放映厅里前排有位妈妈,一边爱抚着自己的小宝贝一边问:“告诉妈妈,你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另外,博主听说有位家长讲了句大白话:“看过这部电影后,我不那么焦虑了”;如果你想看到更详细的观影感受,可以观摩一下某点映现场的爸爸妈妈和他们的小宝贝们共同写下的观影感言,如下图:
总而言之,看过《零零后》这部电影,博主更深刻地了解到每代人都有属于他们的精彩与追寻。借助这部作品,很多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的人坐在了一起,建立起真诚交流,其乐融融的能量场。因此,博主由衷地推荐你一起来体验这段穿越 12 年时光的心灵互通之旅!(观影入口在下方)
构思引思网卡片库 (Hintsnet CardSpace) 这一个人知识库产品有一段时间了. 以前一直在探索知识库的数据结构, 编辑工具和知识汇总方法, 没有什么具体的落地动作. 最近, 受到集智俱乐部注意力与知识管理群中一些朋友的激励, 决定走出舒适区, 做些新的尝试. M.A.K.E 实验班的想法就这样产生了.
以前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专注于当下是一种很难得的心理状态,它与愉悦感有着很强的关联。那次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概要地介绍一篇 Science 杂志论文——“走神的大脑,就是不快乐的大脑”。
上周末在阅读《穷查理宝典》时,上网搜索相关视频资料,发现一部有趣的纪录片“成为巴菲特(Becoming Warren Buffett)”,其中有一个片段,也在强调专注的价值——
闪卡(FlashCard),又叫抽认卡。顾名思义,可以不定期地从一堆笔记卡片中 抽取 一张出来,测验一下自己是否依然 认得 它。
Anki 就是用来制作抽认卡的工具,通常在卡片正面写下一个问题或概念,在背面简短地写下问题的回答或概念的解释。
今天分享一个最近特别经常用的笔记整理工具,它的名字叫 TreeSheets (Windows / macOS / Linux 均可用,无移动端 App)。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交互界面是树形大纲与 Excel Worksheet 的结合体——如果你想登记一组数据,可以像填写表格一样使用它;如果你想整理思路,分出主次粗细,可以像使用大纲列表编辑器那样使用它。
这篇文章尝试回答一则知乎提问:“一个优秀的 TheBrain 思维导图是什么样的?”。
博主从 2006 年开始接触 PersonalBrain 3.0 版本,到去年年底开始密集使用 TheBrain Pro 10 至今已经超半年,感觉现在是对 TheBrain 工具进行总结性介绍的绝佳时机。
尝试了许多网址收藏方法之后,博主现在使用电子邮箱进行有用的网址收集。
为什么不使用印象笔记、pocket、微信收藏夹之类的工具呢?因为这些工具相对比较封闭,博主必须用专用的 App 才能访问它的内容,有时候 App 还会做一些功能的限制(如全文搜索等),要求用户先购买高级版,才能使用相关功能。
前面的文章提到过,博主打算发布一个在线个人知识库,把自己了解的关于大脑与心智发展的百科知识整理进去。这个知识库管理工具与常见笔记的工具不同之处在于,有两种博主自行设计的知识记录方法和呈现方式。考虑到这些内容可能与大家的日常工作关联不太明显,所以博主在此多做一些背景介绍。